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力的藝術,它來源于生活,表現于生活。雖然有的學生在入學前,對音高、節奏、節拍已具有一定的認識,但尚未經過聽辯、比較等訓練,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時常會走音、節拍、節奏也不穩定。在教學中就應針對低年段學生的特點,及時培養學生的音高、時值概念,使他們更好的幫助以后的音樂學習。每一個音符、節奏型、樂句、樂段都能反映音樂的時間性,學生在學習唱歌、舞蹈、器樂等活動中,首先面對的就是節奏。因此,節奏掌握的好壞,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教學,而單調、乏味的節奏訓練抑制了學生的興趣。首先開展各種聽覺訓練,讓學生用耳朵聽、去感知。孩子們生活在聲音的世界中,節奏無處不有,讓學生通過聽音樂親自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種節奏,如火車聲:轟隆轟??;鐘表:嘀嗒嘀嗒;小雞叫:嘰嘰嘰嘰;青蛙叫:呱呱呱呱;把生活中形象鮮明的聲音,變成生動有趣的節奏訓練,讓善于模仿的孩子們在愉快中學習。例:
大鼓聲:2/4 x- | x- ||
咚 咚
鐘表聲:2/4 x x x x | x x x x ||
嘀 嗒 嘀 嗒 嘀 嗒 嘀 嗒
這些聲音都是學生熟悉的聲音,在模仿過程中,學生的興趣會一直很高,多次反復的練習,一些復雜的節奏就不知不覺中掌握了。例如在教樂理知識二分、四分音符時,一般教學只講“二分音符唱二拍,四分音符唱一拍”等。這些概念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既抽象又枯燥,我就從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出發,從而將“拍子”的抽象與聲音的長短聯系起來,讓學生說出自己聽到過的聲音并分辨聲音長短:如火車汽笛聲長、汽車喇叭聲短;貓叫聲長、狗叫聲短等等。其次,通過爸爸打鼾聲、貓叫聲和心臟跳動聲、狗叫聲分別代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,使學生得到直觀的感性認識。接著,讓學生閉眼聆聽老師發出的不同節拍的走步聲和跑步聲,由學生用拍手、跺腳的方式把聽到的模仿出來,從而完成由聲音感知到動作感知的過渡。當他們親自感知到節拍的時值概念時,就可以自己去創編簡單的節奏,小部分同學編創如下:
貓叫聲: 2/4 ×-| ×-||
喵 喵
狗叫聲: 2/4 × × | × ×||
旺 旺 旺 旺
這些聲音也都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,所以創編時,節奏拿捏得很準,學生熱情也高漲。在這個聽、說、做得過程中,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很好地鍛煉。
其次我們還要善于發現自己身邊的材料,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找尋更貼切的學習的材料。利用身邊最常見的物品,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