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級Module10 的預習課上,針對大明的美國之行,學生們極為感興趣。六個“W”外加一個“H”,大家正討論得熱火朝天,機靈鬼“權”突然來了個出其不意的問題-----“It’s seven o’clock in Beijing. What time is it in New York?”孩子們瞬間將目光轉向了我。而我,卻早已大腦一片空白!備課的時候,預想過很多種可能,卻怎么也沒想到孩子們會提出這個地理常識。迅速調整思路,鄭重回憶了一下這個十幾年都沒曾思考過的問題,我終于在孩子們期待的目光中給他們補充了這一時差常識??吹剿麄儌€個余興未盡的樣子,我終于明白,這才是他們這節課真正樂于去探索的東西。
老師們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后,往往會有學生發表不盡相同的觀點或想法,有些學生甚至會提出許多“節外生枝”的問題。這些問題也是老師上課時最擔心和害怕的。老師大多采取這樣的態度,對那些符合原先教學設計的,大加贊賞;對不符合原先教學設計的,要么裝聾作啞視若不見,有意回避,要么匆匆地強行將課堂的走向拉回“主題”。哪怕是課后反思的過程中,也很少會考慮到,那些“節外生枝”的問題才是學生們真正樂于去思考和探索的東西。
現代教學認為,學生是學習的主體,具有主觀能動性,是學習的主人和知識的探究者,而不是被動地背誦、接受現成知識的“容器”。讓學生自由表達出對問題的理解才是教學的最終歸宿。教學的過程應該首先是傾聽學生對問題的理解,然后去思考學生為什么會這么理解。只有這樣,課堂教學才能真正切入學生的經驗,課堂教學才能成為師生共同提高、培養新能力的過程。
正確對待課堂上的“節外生枝”問題,才能直面學生真實的認知過程,敏銳捕捉和發現學生的認知需要,及時地幫助學生突破認知困難,最終使他們的思維更為靈活、認知更為全面,使學生的收獲遠遠超越老師的課前預設。